咨询热线

02585861466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把孩子养成「讨好型」人格后,我承认我后悔了

把孩子养成「讨好型」人格后,我承认我后悔了

来源:未知  浏览:   发布日期:2021-01-19
把孩子养成
 
「讨好型」人格后,
 
我承认我后悔了……

 
每当我和别人谈起自己的女儿,他们总会不由地感叹一句:原来世上真有如此听话、乖巧、懂事”的孩子,你可太幸运了。
 
的确,细数自己与女儿这8年来的点点滴滴,她简直是个天使般的乖宝宝。
 
我生气冲她发脾气了,
 
她会在第一时间向我道歉:“妈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惹你生气了。”
 
我和她爸爸吵架了,
 
她一把抱住我哭着说:“求求你们别吵了,我以后一定乖乖的。”
 
我心情不好不想说话,
 
她似乎很照顾我的情绪,做什么事都战战兢兢的。直到我脸上露出笑容,她稍稍放开一些。
 
 
一直以来,我都为女儿善于察言观色而沾沾自喜。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她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常常和我说:
 
“妈妈,我好累啊……”
 
“妈妈,为什么班上的xxx不愿意和我一起玩?”
 
“妈妈,为什么我把自己心爱的文具送给xxx了,她却从来没有给我送过礼物呢?”
 
我愣住了,原来孩子一直下意识地在讨好着身边的人,她天使般的性格背后,藏着满腹的委屈,而自己却从未察觉。
 
《讨好是一种病》
 
一书中有提到:
 
“关于讨好有一个很大的误解,很多人会觉得它是一种良性的心理状态,毕竟看起来,被当做好人总是不错的。
 
但实际情况是,很多讨好者已经不是简单地取悦他人,而是无法控制地讨好他人,下意识地牺牲自己,甚至对来自他人的赞赏和认可上瘾。”
 
通过翻阅书籍,我发现:原来太过于照顾别人的感受,总是默默地把委屈藏在肚里自行消化,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心理弱点。
 
就连才女作家蒋方舟也亲口承认,自己是「讨好型」人格,活得非常辛苦。作为天选之人,她7岁出书,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在赞美与荣誉中成长,怎么看都是一个受欢迎的人。
 
可她说却,“我因为太希望别人喜欢自己了,而成了一个谄媚的人。”
 
从下面的文字中,我似乎明白了女儿的欲言又止和小心翼翼。
 
「讨好型」人格
 
他们最显著的特质就是“敏感”,他们熟知别人的情绪需要,并情不自禁地做出自我牺牲,对于安全感、他人的爱和关注有着超乎寻常的渴望,并时常怀有这样的心理暗示:
 
“我必须做得很好,爸爸妈妈才会对我好。”“我必须成为爸爸妈妈所期望的人,他们才会爱我。”
 
出于这样的动机,他们会出现以下一些性格特点:
 
- 敏感、胆小、自卑、过分乖巧
 
- 善于观察大人的脸色,被大人的情绪所控制
 
- 没有主见,做事只为获得大人的关注和赏识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我意识到自己平时的教育方式太过严厉,一系列的「高压政策」,已经让女儿喘不过气来。她只是个8岁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像成年人那般,苛求她做到尽善尽美呢?
 
我意识到自己和老公时常的争吵,已经给女儿幼小的心灵造成难以磨灭的伤害。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加剧了她的不安全感,强化自己察言观色的能力,同时也让她变得更加谨小慎微。
 
我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渴望来自爸爸妈妈的赞许,女儿也不例外。长时间在否定式的教育下,让孩子内心缺乏自信,迫切希望赢得父母的肯定,也就逐渐形成了讨好的心理。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在了解到一些帮助孩子摆脱「讨好型人格」的方法后,我也开始从自己做出改变。
 
给孩子最好的亲子陪伴
 
成长无法重来,但父母的陪伴可以从现在开始。毫无疑问,得到父母足够陪伴的孩子,性格会更开朗,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发展得会更好。所以再忙,也别忘了预留时间给孩子,并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需求,给予安慰或疏导,帮助孩子做回自己。
 
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
 
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愿时,被父母忽视、反对、斥责,长此以往孩子根本不敢表达自己,只能和父母的意见一致。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父母只需为孩子提供自由平和的成长环境,让孩子自主体验人生的风景就好啦。
 
给孩子提供足够多的安全感
 
我们想要孩子做自己,那就需要给孩子一个充满安全感的成长环境。父母要时常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勇于表达自己,并给予充分的尊重与信任,告诉孩子:即使有什么做错或说错的地方也是会过去的,爸爸妈妈会一直在他身边,给他足够的安全感。
 
孩子的童年应该是快乐的、纯粹的,高兴就笑,难过就哭,累了就睡,喜欢就要,不想就拒绝……
 
一旦陷入「讨好别人」的模式中,就会失去自我,失去遵从自己内心和自觉的勇气。

 
让孩子表达真实情感
 
学会说“不”。
 
下一次,当女儿向我倾诉,“别人不喜欢我,我该怎么办”时,我会告诉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你只要自信地做好自己,一定会被别人所吸引。不必以刻意迎合的方式,来换取别人的喜欢。生命的本质是在关系中寻找自己,并成为最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