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2585861466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儿童情绪能力发展论坛》评论

《儿童情绪能力发展论坛》评论

来源:未知  浏览:   发布日期:2007-02-12
《儿童情绪能力发展论坛》评论



唐渝勇 ...*** 发表于2004-12-24 14:53:00

要想孩子的情感健康,求知欲增强,首先父母和教师的自身修养及性情要健康。没有了功利性的教育教学,才可能还教育教学的本来面目。功利被罩上科学的光环,使人欲在世界上横流。科学被功利侵蚀,一切的人类教育都失去了和美的阳光。
孩子情绪能力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的感知器官和环境。感知的器官只要没有先天的缺陷都会自然完善,而环境确实需要家庭和社会来建立和维护的。父母是人的不可取代的第一任教师及家庭环境的建立者和维护者,所以准父母的教育,就显得格外的基础和重要,甚至是不可取代。 只有把准父母和准教师的自身修养性情培育好,才可能真正做到教育的“预防为主”。

jerry ...*** 发表于2004-12-24 15:48:00

我对此感到非常激动!我特别希望我的情绪能很顺畅,可惜不是。我不知道国外的星座和生日预测的是否通过科学统计,感觉一月一日出生的人真的很烦恼!所以我谢谢我的前校长的振奋人心的工作!Cheers!

小蚂蚁 ...*** 发表于2004-12-24 22:32:00

韦老师讲的这个问题太重要了。
要像“做中学”那样,总结出一些可操作、易操作的方法来。
另外,社会氛围很重要。媒体朋友要多宣传。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说话的巨人! ...*** 发表于2004-12-25 14:48:00

记得有人说过:“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现在这句话时是在耳边响起。为什么?

关于教育的问题,现在已是非常的突出——尤其是“人”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只存在知识的教育,只是一种工具的复制劳作而以。要说真正从“人文”、“道德”、“行知”“情感”等方面落实教育内涵的,又有几人?

我现在是人之父,更加从一个家长的心理迫切的感受并理解孩子的童年成长之难。想象我的童年——无忧、无压,快活,玩乐。可现在呢?

尤其是现在育出的“苗”将来会是怎样的?——我想起了“马家爵”。

易生 ...*** 发表于2004-12-27 00:00:00

马加爵的一句话让警察落泪 (来源:http://forum.blogchina.com/p653882.html)
笔者语:我不知道这些情况是否属实?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否真正从关注每个生命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的?还是仅仅从一种实现“某些人或团体”政治目的的角度出发的?未来,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究竟如何展开?我迷茫了!

qiusir|求师得 ...*** 发表于2004-12-28 10:20:00

感动于院士的激情,为院士的工作喝彩...
管中窥豹,单是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很多时候用恶化来形容并不过分。
不过教育就是这样,其条件往往是我们教育的结果,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可能不再是一个教育的话题。

教育,从把自己当人开始:)

Hamlet ...*** 发表于2004-12-02 23:36:00

中国儿童教育理论研究,从学术、理念层面上说,恐怕是不落后的了。
但政府的职能/认知水平/机制,到时更加值得提高了。毕竟,大的教育项目和计划总是来自官意吧。Head start (US)/MasterPlan(Singapore)。

韦钰 ...*** 发表于2004-12-06 00:00:00

中国在儿童发展和教育方面的研究理念方面可能还算可以,学术上差距相当大,不承认这点,我们无法前进.

家长 ...*** 发表于2004-12-09 14:54:00

教育政策决策者应该多听听家长的声音,为什么呢?
实际上中国基础教育很大程度上是由家长支撑着。虽然国家支付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工资和一些经费,可家长的付出远远大于国家,由于国家教育政策人为加大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比如上海,所有优质初中全部变成了高价的“民办”学校!现在虽然搞“一费制”,但相对于“赞助费、择校费”所谓“一费制”是捡芝麻丢西瓜。

还有,作为学校,应该具有能满足需要的图书馆等设施,教育部门指定的“推荐书目”应该能在学校借到,可是我们国家,学生阅读推荐书目完全是家长掏钱购买,家长替国家支付的诸如此类形式的“隐性”教育费用还有很多、很多......

瞎指挥 ...*** 发表于2004-12-10 00:00:00

不知道是什么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提出了"教育产业化"?又不知道是什么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把这个提法转用到基础教育领域.这个/些人该打板子.于是,教育官员们有了"理论依据","民办学校"也应运而生.甚至有"公有民办"的怪现象.
看看那些"民办学校"是不是真的"民办",没有使用公共资源.以重点中学办民校为例:他们使用的名字是国家长期投资创的.他们的教师绝对不去民办校上课吗?他们不向民办校提供教学资料吗?
教育本该为创造公平,消灭不公作贡献,可是,我们的教育不断制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公平.那些教育官员们脑子里根本就没有公平的概念.
"教育政策决策者应该多听听家长的声音"这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家庭和社会如何参与到改革中去.事实上,这是当前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的一环.这同样还是一个公平的问题,作为纳税人支撑着国家的教育,却没有对教育的发言权.这不是不公平吗?
所以,我认为,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官员们时时记住公平二字,什么时候就是我国教育振兴之时

Ted 张 ...*** 发表于2004-12-12 15:29:00

韦博士动议很好,但没有抓住要害。

我们的父母是最可怜的父母,当孩子一出生,整个家庭就被高考的线吊起来。老百姓是被教育体系及考试评估体系牵着鼻子走。父母的问题本质上是教育体制的问题。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解放人,让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能够独立思考、并和其它人合作的自我,以便他们能在现在和未来的社会中得以生存。当教育体系本身走向异化,一切努力都会粉碎在应试教育的铜壁铁墙之下。

救救孩子,同样救救父母!

小舍 ...*** 发表于2004-12-12 20:57:00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韦钰先生的院士头衔未必就是那么“真”的,包括其他的一些高级官员院士。直到今天我看到了韦钰先生的博客。
作为先生的同行,我表示由衷的钦佩。
在这里我姑且尊称您为“先生”,我是我能给您的最尊重的称呼了,希望您为教育事业带来更多的好的东西。

瞎指挥 ...*** 发表于2004-12-13 00:00:00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韦钰先生的院士头衔未必就是那么“真”的,包括其他的一些高级官员院士"
我的看法是最初的一两批院士货真价实,后面的有不少不仅学识不这么样,有的人品也够呛.
我很敬重韦钰先生,像这样的院士有几个敢在大庭广众下说"我无知,所以我无畏".就是有这样的精神,才敢于踏入一个本不是她熟悉的领域--教育.

popo ...*** 发表于2004-12-13 14:52:00

支持韦院士的研究,作为一个曾经的儿童和看着自己孩子一天天长大的父亲,感触很多,希望有更多的人投入到儿童包括我们国家的青少年系统教育研究上去,不要让我们的下一代继续背负沉重的心理包袱成长!更希望我们年轻的父母们能像唐渝勇在评论中所说的那样,不要让功利性的教育摧毁我们的孩子!

一线教师 ...*** 发表于2004-12-13 16:22:00

《儿童情绪能力发展论坛》的开幕,让我们一线教师看到了希望。在新课改中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如果想要真正落实,就一定要有象韦院士这样的教育家和研究者们给我们的一线教师以引领。

旧烟斗 ...*** 发表于2004-12-20 23:05:00

教育体制还得进一步、尽快改革。另外,孩子的情绪教育,从家长那开始。应该给适龄的家长开一门育儿课,夜校或社区教室的形势。

yy ...*** 发表于2004-12-30 15:43:00

孩子的情绪教育,从家长那开始。
最爱孩子的,是家长。
可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正,导致家长不顾孩子情绪向孩子施压。

国家的职能是什么?国家教育部门的职能是什么?是为了加剧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正,是为了把优质教育资源成为权贵的专用品吗?

不解决这个根本问题,一切教育问题不可能解决。

门牙 ...*** 发表于2004-12-31 00:00:00

教育是需要激情的!

君子风 ...*** 发表于2004-12-06 16:08:00

韦老师:

您好,从去年开始我们在全国的两个省城市对中学生进行了“中学生情绪问卷”,并给家长和学生提供了一些信息反馈。在这个工作的分析总结过程中,觉得我们应该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展情绪能力教育,并且把这一任务纳入基本的教学任务,而不能在孩子认知、人际沟通能能力还没有健全的时候,又给他们套上应试教育的金箍,现在部分幼儿园的小学化教育很另人忧虑,一点一点的在磨去孩子的欢笑和信心,而家长仿佛也是失去方向的陀螺跟着学校的要求旋转。我记得一个很清楚的例子,一个孩子第一天去上学(一个很著名的寄宿小学)不适应学校的生活,不能克服离开父母的焦虑从入学的第一天的第一节课就开始哭,老师用的是通用的方式:丢到办公室哭够了就好了......

韦钰 ...*** 发表于2004-12-06 17:11:00

《发展论坛》上有一些很好的文章和讲座内容,可惜大家都忙,没有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明年6月底会开一次规模更大的《儿童情绪能力发展论坛》,我们正在组织。国外已有12名著名学者回来。

youeryuan ...*** 发表于2004-12-03 21:44:00

韦老师:
   您好!
   作为幼儿园的教师,我们已经认识到情绪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并尝试进行幼儿良好的情绪的培养,但我们缺乏理论指导。我们该如何做呢?

tt ...*** 发表于2004-12-09 10:11:00

情绪的确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但社会因素的间接影响不容忽视。我是国家公务员,工作安定,收入稳定,应该在对待孩子问题上很平和,但问题是分数是衡量孩子的最终尺寸。教育的高投入让家长在追踪分数上很下功夫,报纸上时有报导孩子以高分考上清华、北大,却被1-2万的学费挡在门外,试想如此高的学费加上生活费,一年近2万元,就是我们这样的工薪阶层也消费艰难,如果孩子不好好学习,成绩不好,花了许多钱以后家长能有好心情吗?假如国家降低教育门槛,从幼儿园到大学人人都能上的起并受到好的教育,那样家长谁愿意给孩子罪受。外国的素质教育搞的好,那是人家有经济实力,学生、家长均没压力。要是我们的高考改成一篇文章或一个制作等方式决胜负,并切人人都能上,那谁还会有压力,还哪里会有坏情绪。说到底是社会造成了家长的坏情绪,进而影响了孩子,呼吁降低教育门槛。

郭铁良 ...*** 发表于2004-12-16 10:08:00

韦老师:您好!
关于小学四年级学生背诵古诗词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还是利大于弊。新中国成立以来,传统文化传统国学教育过于注重功利,当代少有大文豪可能也与此有关。儿童背古诗词虽不完全理解或根本不理解,但随年龄增长和知识增加,会逐渐理解,而且对未来学习和应用有利,真正培养大文学家冝从儿童着手。一点愚见,仅供参考。


韦老师:您好
国家现在提“素质教育”,在大中城市可能做得较好,但在我所处的浙西小县城,仍然是学习至上、分数至上。整个社会都说:别的都好,分数不行,有哪所大学会要你?走到社会上参加工作,哪里不问什么学校毕业?没有文凭,首先招聘这一关就过不去,罔论其他?

老实2 ...*** 发表于2004-12-07 15:28:00

韦老师您好:
论基础教育实践,我是个老手(生理年龄之手),爬进网络却是个新手,在此以一个新手的满目新鲜和如下我所记录的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发展孩子智力的论述就你的发言参与讨论。不知道这些内容可否能在操作层面上作为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参考。请您及其他网友指教。

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认识论的贡献之一在于他实践智力训练的研究成果。为对学生有效地进行智力训练,他心计独到地创设了思维课。所谓思维课就是到树林、草地、田野、河岸去进行观察,观察各种现象和人们的劳动。从形式上看,是观察大自然,但“这不是热热闹闹的散步,而是上课。”“要让儿童在观察的过程中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观察。儿童从小学预备班开始到小学四年级,要进行三百次观察;到八年级(相当初中三年级)时,总共要进行上千次观察。”他把观察的内容编成了教材,叫作《大自然的书》,“小学部分就有三百页,每观察一次就读上一页。例如:‘蚂蚁的生活’、‘自然界里的生物和非生物’、‘天空中的云雀’、‘穗子和种子’、‘秋天最早的迹象’等”。苏氏提出的目标是:要把周围现实的画面印入到儿童们的意识里去,努力使儿童的思维过程在生动的、形象的表象上来进行,让他们在观察周围世界的时候确定各种现象的原因和后果,比较各种事物的性质和特征。对此,他解释道:“一个人只有当他接近事物本源的时候,只有当词汇对他来说不只是事物(客体)的标志,而且是花儿的芬芳、泥土的气息、家乡的草原与森林发出的乐声,并且这一切都是他亲身感受和体验到的时候,上述现象(指准确地用词语表述对自己陶醉其间的大自然的感受——笔者注)才有可能出现”
苏氏把自然和社会生活称为“语言源泉”。他说:“对孩子来说,我尽力使每个词都不是某种东西、对象和现象的标志,而且使每个词都带上情感色彩——芬芳的气味和绚丽的色彩。很重要的一点是,应当让孩子像倾听美妙的音乐一样听每个词的读音,应当让词本身的美和这个词所反映的那一部分世界的美能唤起孩子们对表达人类语言的那些小图案——字母的兴趣。在孩子们还没有感受到词的芬芳,还没有看到词的绚丽的色彩的时候,是不应该开始识字教学的。如果教师一定要这样做,那么他肯定会将孩子推向一条艰难的道路。(儿童最终是能克服这些困难的,但付出的代价会是很大的。)”
在总结自己思维训练的成功经验后,他热情洋溢地写道:“我很想把自己的感受快点告诉教师们,让他们也懂得,只有周围的现实世界才是灵魂之源。我对教师们说,思维的第一课堂不应是面对黑板坐在教室里,应该到大自然中去。我还准备告诉教师们,真知灼见的产生离不开激昂的情绪。孩子们只有“闻”到语言的芬芳,他的心里才会充满激情。我对下述观点深信不疑:没有对富有诗意的美的体验,孩子的智力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创作诗歌是儿童思维发展规律所要求的。孩子们活跃的思维与对美的体验就象太阳和花朵一样是不能分开的。
让孩子闻到语言的芬芳,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发展思维能力研究成果最生动、最形象的表述。其两层含义为:一,学习词义、形成概念(含同化概念)的过程是一个感性经验的过程(其结果是理性的),其表现形式为主体感官对客体属性的感知经验。如夸美纽斯所宣布的教学论的“金科玉律”:“只要有可能,就应当用感觉去接受一切东西:能看到的用视觉,能听到的用听觉,有气味的用嗅觉,有滋味的用味觉,能感触到的用触觉。如果某种东西能同时用好几种感觉去感受,那就应当同时用好几种感觉去接受它。”二,这个过程还伴随着情感活动,它意味着主体感知经验客体的各种属性并分析比较归纳抽象这些材料形成概念,并不是一个机械、被动的认知过程。“闻到芬芳”会伴有主观色彩很浓的主体体验,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基础教育应始于发展学生对自己生活其间的自然世界和社会环境的充分典型的感知经验,表现为感官和神经系统的有效训练,其目的就在于为概念或概念系统的形成营造水到渠成的经验蓄势。感性化、直观化、亲历化、过程化是这个认识阶段的鲜明特点。基础教育应把感官还原为学习工具,构建并依靠感性经验的基础,不要想抄取捷径,甚至人为割断概念形成对感性经验的依赖关系,直接实现概念或概念系统的师生传递,因为“教育是经验持续不断的改造。学习其实就是经验的重组和重新解释。”所以,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应该回归学生的生活,教学的课堂应延伸扩大至社会和自然,教学形式可表现为各类探究活动。
需要指出的是,仅凭直接经验而自然形成概念的认识方法效率低下且具盲目性。人生有涯而知无涯,间接经验同样重要,只不过比较而言,我们更强调直接经验对发展思维能力的制约作用。事实上,发展直接经验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过程。对此,苏氏继承且创造性地发展了前人特别是乌申斯基教育认识论中“直观性”原则:“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来进行思维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应当停留在具体思维上。因为具体的形象思维是过渡到用概念思维的必要阶段。……根据多年的经验,我确信这些概念在形成抽象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对生动事实和现象的考察,没有对亲眼所见东西的理解,没有从具体事物、事例和现象向抽象概括转化,那就不可能掌握这些概念。” “值得指出的是,要使学生把探索和研究周围世界作为形成自己思维方法的基础,要使学生学会通过对实际事实的分析、综合,对照、和比较去发现真理。孩子们在观察自然的同时,就逐步掌握着思维的方式方法,就不断地丰富着自己原来所掌握的概念,而这些概念都是具有惊奇感的观察者对所发现的因果关系的概括。”
对杜威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结合中国国情而表述为“教学做合一”。我则想活用古代先哲的诗文来这样表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知识要躬行——“躬行”即在“做中学”。

焦急的妈妈 ...*** 发表于2004-12-24 10:28:00

韦教授:
  对于孩子智商的培养我们能找到很多有效的方法,可是在孩子情商的培养感觉很难,您能在百忙中推荐一些资料吗?

王秉德 ...*** 发表于2004-12-11 00:00:00

“未来社会的竞争激烈,变化急速,压力加大,人际交往广泛而重要,道德和价值趋向的培育对社会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这些都更加说明在教育过程中情绪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这话太对了!
我在写《父母之道》一书时,读了美国人写的《情绪管理全书》,受益不浅。我想《儿童情绪能力发展论坛》的资料一定更有价值。请问我怎样才能得到这套资料?

逍遥马 ...*** 发表于2005-12-28 17:19:00

我是北京民办幼儿园的经营者,也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研究者。感觉到国内研究不乏理论成果,或许大学者们不屑于接触儿童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或者工作者一旦接触到高深的理论研究就为理论而理论,为发表而论文了?

总之,儿童情绪能力教育要做的不只是研究,而是怎样把成果落实到孩子们真正的教育中。

蓝阑 ...*** 发表于2005-12-04 15:06:00

如果国家领导人能看看这样的内容,应该对他们对教育的改革很有作用的.只可惜他们工作很忙,是难以实现的.要想孩子有一个好的情绪,必须全社会都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