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2585861466

当前位置:主页 > 情商育儿百科 > 情商教育资讯-孩子拖沓任性怎么办

情商教育资讯-孩子拖沓任性怎么办

来源:龅牙兔总部  浏览:   发布日期:2022-04-22
  面对孩子“拖沓”与“任性”的行为,父母常常感到一筹莫展:“我感到恼火的是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拖沓得很!”或“我最头疼的是我的孩子太任性了”。但真正的问题是:孩子的行为往往是父母行为的镜子。

 

(一)拖沓与任性的孩子的父母,必有以下行为模式

 

  性格急躁、思维反应快、处事较果断、高价值观、高期望值、讲究效率、往往以较高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养育孩子的方式,主要以给现成的答案、命令“你要…”“你应该…”“你不应该…”等。

 

  但孩子的学习需要过程,在过多的操心、催促下,孩子的体验是:总有人为我安排、操心、做事,而不必独立思考。因而难以养成对自己行为的责任能力。

 

  另外,拖沓、任性孩子的父母,往往会用成人对效率的要求去“训练”孩子。但效率对孩子来说,是束缚、是敌人。就孩子的情感而言,效率的代价很高,它可能耗损孩子的才智、抑制兴趣,可能会造成情感的压抑和性格的极端任性。因为孩子需要试验、探索、努力的机会,也需要耐性(耐性意味着给他人时间),需要在没有催促和训斥的情况下学习。所以,大多数孩子的动作慢,就是被大人对效率的一味要求弄出来的。

 

  对孩子最好的帮助是:耐心的等待,并对任务的困难进行一点评价,如“收拾好床铺很不容易”、“一个小时做好这个模型很难”等。这样的评价对孩子有潜在的鼓励,不管他们的努力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如果孩子成功了,他们知道一件很难的事情被征服了,会有满足感;如果孩子失败了,父母知道这件事很难,他们会感到安慰,这样,孩子感觉到了理解和支持,这会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感。

 

(二)孩子“拖沓”与“任性”背后的意义

 

  拖沓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为“软性”的对抗,而任性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为“生硬”的对抗。但本质上,这两种行为时相通的。看起来很拖沓的孩子,其实是在用脱沓的手段,说明他的任性:不想按你说的那样做!很任性的孩子,总要以某种或多种方式来表达他的这种执坳个性:要么不等父母话说完,他扭头就走;要么就是你说你的,我拖拉我的;要么就发脾气;要么就是不吭声……因此,孩子的拖沓就是他的任性,孩子的任性可以用拖沓来表现。

 

  总表现得拖拉或任性的孩子,其内心是无助的、情绪是不愉快的,他这种行为背后的无意识语言在说“我斗不过你,我就要这样才舒服。”拖沓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对父母总是“催促”的不满与报复;任性的种种表现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敌意,而敌意说明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很少甚至没有承认或接受过孩子的情感,而是对孩子过多的干涉。

 

  要改变孩子的拖沓与任性,父母首先应正视自己的行为方式。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态度,避免给予孩子不信任和不耐烦,学会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

 

 

(三)父母的行为模式应符合孩子的心智成长的规律

 

  1、去掉对孩子太多的关注和要求。比如,孩子在吃方面出现的问题,通常是父母太关注造成的。因父母在孩子的口味上总是加入太多自己的喜好,而且唠叨地让孩子“因该吃什么”、“多吃什么”、“快点吃”之类。这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和自己的选择,制约味觉和嗅觉神经感受,而不能体味食物的美感,孩子会慢慢的以厌食对抗你的关注。

 

  父母最好的态度是,一贯地采取合理提供用餐内容、用餐时间、给孩子表现出愉快而津津有味的吃饭的榜样即可。

 

  2、提供给孩子判断和选择的机会。孩子之所以依赖、无助、拖沓,主要因为父母的行为完全代替了孩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没有从小开始培养他们的责任能力。

 

  孩子的责任感,就是要在跟他们有关系的事情上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并让他们学会自己选择。比如,在穿衣、玩、做家庭作业等事情上,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父母就应该表现出这样的行为态度:“我们给你提供了很多选项,具体选择怎样(或什么时间)是你自己的事。”如果父母在孩子做什么上唠叨不休、命令要求,甚至使用“罚你写10篇作业”的处罚手段,孩子则可能把“拖延做事”作为手中的武器用来惩罚、勒索、利用父母。

 

  3、合理满足孩子的要求、合理规范孩子的行为、一贯坚定地执行规范。在孩子的行为上,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孩子需要一个明确的界限。当他们知道允许的行为的边界时,他们会觉得安全,并会养成行为上的自律性。

 

  父母可限制孩子的行为,但不能限制孩子的愿望和情绪。对于孩子的愿望、感受、情绪,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内容如何,都因该接纳并得到理解和尊重,而行为可以限制和纠正。

 

  以培养“准时”为例,给他们一个现实的时间限制,把守时间的任务则应交给他们自己:“离上学还有10分钟”、“只要你准备好了,你可以看卡通片,直到我们吃晚饭,”等等。这种简短陈述的目的是要告诉孩子,我们希望,也认为他们会准时。始终用这种正面的预期方式,才可望当孩子觉得仓促时,他们会自己抓紧时间。

 

  孩子正常的活动方式,更多的时候是跑而不是走、好动而不是安静、吃饭时哼着歌或敲打着碗而不是专心之致、镜子是用来做鬼脸而不是为打扮......

 

  不要带着成人经验而看不惯孩子的种种行为,也就不容易动怒,也不再为孩子的“拖沓”过于焦急。